最近后台有朋友提了个问题:“我给同一篇论文做了初审和复审,这能在EB1里算两次审稿吗?”
这个问题挺有代表性,也确实困扰了不少准备申请EB1A或者EB1B的朋友。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个话题讲透。
先说结论,通常情况下,同一篇论文的R1(初审)和R2(复审)是可以算作两次独立的review的。
因为在期刊的实际运作中,R1和R2往往对应着两次完全独立的任务:你需要重新登录系统,重新看论文,重新给出修改意见,工作量并不比审一篇新稿子少。
但能不能拿来当材料用,不是只看次数,还要结合整体情况。
如果你的审稿数量比较多,比如二三十篇以上,R1/R2这样的重复出现比例并不高,通常不会被移民官放大去挑毛病。
因为在他们看来,你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术服务履历,他们很难逐一去核实你是不是对同一稿件做了多轮评审。这个时候,多算一次少算一次,对大局影响不大。
但如果你整体数量比较少,比如只有三五篇,那么每一篇的重要性就被放大了。
移民官在审理时会更仔细去看,甚至会质疑你是不是靠凑数才勉强满足条件。
这个时候,如果你硬把R1和R2当作两篇来写,可能反而会让你的材料显得单薄。
这就需要你在文书里交代清楚:为什么你会被邀请做二审,你在二审中提出了哪些实质性意见,编辑为什么还要再次把稿件交给你。
只有这样,才能让这个“加数”的操作显得合理。
从移民官的角度来看,他们并不是学术期刊的资深编辑,也不会深究你给出的意见具体多么专业。对他们来说,审稿这个证据点主要解决两个问题:
你有没有被同行认可到一定程度,值得被邀请去评价他人的工作;
你是不是在本领域持续地参与学术服务,体现了你的影响力和专业地位。
所以,审稿本身的价值在于“独立性”和“持续性”,而不是机械地算次数。
如果数量多,你就用整体的厚度去打动移民官;如果数量少,就强调自己为什么会反复被指派,突出你在领域内的可信度。
实操上,我建议大家注意几个点:
证据要完整:保存好期刊系统发给你的每一次邀请邮件、提醒邮件、完成审稿后的感谢信。这些都可以证明R1和R2是两次独立的任务。
呈现方式要清晰:在简历或者清单里,可以把同一篇稿件分成两条列出来,但一定要标注清楚“Round 1”“Round 2”,并写上对应的日期。避免让人觉得你在故意重复。
比例要控制:如果你有20篇审稿,其中有两三次是R1+R2,那没关系。但如果你只有3篇,其中有两篇是R1+R2,那风险就大了。
解释要到位:在推荐信或者文书中,可以顺带解释,你的评审意见得到编辑认可,所以被再次邀请。这种表述会让重复的部分变得合理。
很多人会纠结到底能不能“算两个”,但其实EB1申请的逻辑,并不是一个数字游戏。
审稿只是常见证据之一,它真正的价值是帮你撑起一个“学术影响力”的维度。
就像砖头一样,数量够多能垒起墙,但如果只有几块砖,那你得解释为什么这几块砖特别重要。
我也见过不少案例,有的人简历条件一般,但审稿量能到五六十篇,甚至涵盖多个国际顶尖期刊,这样的材料非常有说服力。
也有的人只有四五篇,但每一篇都在领域权威期刊,而且能证明自己在关键议题上被反复邀请,这样同样能撑住。
反而有的人,拿着十几篇质量不高的审稿,东拼西凑,最后让移民官觉得可信度不足。
说到底,EB1B强调的是岗位相关性和持续服务,EB1A更看重影响力和行业认可度。
无论是哪种途径,单靠R1和R2的加法都不足以决定成败。真正能打动移民官的,是你整体材料的完整性和逻辑。
所以,我的建议是:
如果数量足够,把R1和R2分开写没问题;如果数量有限,就要谨慎使用,把重点放在解释你被重复邀请的原因上。
审稿只是加分项,不是决定性的砝码。不要过度依赖数字游戏,而是要在整体申请逻辑中,讲清楚你为什么不可替代。
移民这件事,从来都不是靠小聪明就能走通的。该积累的,还得慢慢积累。
材料准备,也不是看你能不能钻个空子,而是看你能不能让移民官信服。把这个心态摆正了,你就会发现,很多看似纠结的问题,其实没那么难。
好,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了,如果您对“移民美国”感兴趣,可以添加【微信号:yiminhelper】联系我,我会安排专业的移民顾问一对一给您评估适合的移民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