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B1A越来越卷,但真正知道怎么申的人越来越少。
很多人明明能申,不敢申,能早申偏要拖。说句不太好听的:你不是条件差,是信息差太大。
一、年轻人别等文章发完了才申NIW,先占个PD才是王道
我见过的留学生,太多了。一边苦哈哈地在实验室996,一边给老板打工,一边焦虑地赶项目发文章,心里还抱着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:“等我再攒几篇好文章,等我的成果再好看一点,等我更有影响力一些……”
结果呢?排期大潮一来,直接拍死在沙滩上,辛辛苦苦几年,排了个寂寞。OPT到期,H1B抽不中,身份一断,你那些“好看的成果”有P用?
我今天就把话撂这儿:身份这件事,不是等你万事俱备了才开始的游戏,是你必须先挤上牌桌,拿到入场券,接下来再慢慢加注。
尤其是在美国的年轻人,如果你手里已经有几篇论文,有了一些引用,初步能看到一点学术影响力了——别犹豫别再等了!立刻马上去申请NIW(国家利益豁免),先把那个千金难买的PD优先日给我占住了!
你现在晚申半年,未来或许付出的代价便是要多等待两年绿卡,而且还要多交纳几十万人民币的学费(倘若你还在读书的话),甚至有可能由于身份出现断档的情况,直接就被淘汰出局,此前所有的努力全都白费了。这个账你得好好算清楚。
二、国内博士硕士优势大,但被“学术鄙视链”困住太久
再说说国内的申请人,特别是高校和研究所的博士、硕士们。
我发现一个特别拧巴的现象:很多人明明手里的牌不错,科研产出效率也高,但就是被那套根深蒂固的“学术鄙视链”给困死了。
天天琢磨的是:我的期刊分区够不够高?我的发表平台够不够顶尖?跟那些美国名校的博士、常青藤出来的人比,我这点东西是不是拿不出手?接下来越想越没底气,越没底气越不敢动。
我得给你们敲敲警钟:EB类移民申请,它不是诺贝尔奖评选,不看你发了多少篇Nature、Science,不看你是不是打败了全世界的竞争者。它看的是你有没有达到移民法规定的那个“门槛线”!
你记住移民官审核你的案子,不是让你去跟别人PK,他只关心一件事:你这个人,够不够格?你的贡献,符不符合“杰出”或者“国家利益”的标准?
所以别再被那些虚头巴脑的“鄙视链”给忽悠了。只要你的逻辑清晰,证据链完整,能把你的贡献和影响力说明白,哪怕是国内发的所谓“水刊”照样能批!非名校背景,照样能上岸!
我这些年亲手操盘过的案子,真正因为“学术水平不够硬”被拒的凤毛麟角。 绝大多数被RFE(补件通知)甚至被拒的,问题都出在申请策略的混乱、材料组织的拉垮、以及对自身优势的错误表达上。
说白了不是你不行,是你没把你怎么行给讲明白,或者在错误的时间用了错误的方法。
三、国外博后要改掉“学生思维”,搞清楚身份比搞成果更现实
接下来重点跟在国外的博士后们聊几句。这批人往往学术功底较为扎实,但是身份规划的意识,却薄弱得着实让人惋惜。
我得说句扎心窝子的大实话:你拿了PhD,不代表你就自动升级成了人生赢家。如果你没有一个合法的、稳定的长期身份,你那个博士学位,很多时候只是把你伪装成了一个从事高级科研工作的“廉价劳动力”而已。
我见过太多博后,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,拒绝一切“不纯粹”的合作信奉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,总觉得只要我搞出个大新闻,身份问题自然迎刃而解。还有些人,为了追求一个“完美”的申请包,硬生生能把自己拖上三五年。
结果呢五年过去了,惊天动地的成果没有出来,而且小的进展也是零零散散的。 更要命的是,移民政策或许变了,排期反倒倒退了,之前准备的材料大概也过期了。这种“起了个大早,赶了个晚集”的悲剧我其实见了不止一回。
所以给各位博后的建议是:改掉你的“学生思维”,建立“职业经理人思维”。学术是你的追求,但身份是你生存的基石。
有机会合作就积极合作,有可能挂名就努力争取,有合适的申请窗口就果断递案。先想办法让自己能在这个国家“站住脚”,接下来再图“走得远”。连生存都成问题,谈何发展?
四、不要高估大刊,不要低估自己能讲清楚的故事
很多申请人,尤其而且是那些有科研背景的,特别反而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:过度地稍微迷信顶级期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光环。
我给你一组真实的对比判断: 你发了Cell、Nature、Science,但如果你的律师或者你自己,讲不清你在这篇“大作”里到底扮演了什么关键角色,你的具体贡献是什么,这项成果对行业产生了什么实质性的影响——那么对不起移民官照样会给你发RFE,让你解释清楚。
反过来你或许只发了几篇影响因子不高,而且在国内被视作“普通”的期刊。
不过说真的,倘若你能够明晰地列举出,到底有哪些同行在引用你的成果,他们又是怎样应用你的发现去处理实际问题的,你的工作在哪些方面促使了行业认知或是技术进步——只要你能把这个“影响力路径”阐释清楚了,移民官就会相信你的“杰出性”。
记住这句话:EB1A申请,本质上并非是一场论文发表数量以及影响因子的竞赛,它反而更像是一场“讲故事比赛”——你得用扎实的证据以及清晰的逻辑,让一个或许完全不懂你专业领域的移民官,在短时间内坚信你“这个人着实很牛”,而非仅仅由于你“在哪本牛刊上发过文章”。
五、你之所以迷茫,是因为你没下桌看一次规则
说了这么多,其实核心就一个问题:很多朋友之所以在身份规划上感到迷茫、焦虑、无所适从,归根结底,不是因为你条件真的有多差,而是因为你的“思维模式”还停留在科研的舒适区里。
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,或许是个能够从容谋划的专家;不过在身份规划这件事上,你却时常显得像是个消息不灵通、随声附和的“小白用户”。
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啦,能早申的呢,偏偏要拖到火烧眉毛,能走捷径的,非要绕远路。
明明条件够了呢,却因为一句“我可能还不行吧”,接下来白白观望好几年。 他们还听信朋友圈里那些不靠谱的“移民谣言”,被不专业的律师几句话就吓到撤案……白白浪费了多少黄金般的机会,错过了多少政策带来的红利!
我最后再点醒你一句:别再抱着“等我成果彻底,成熟了再考虑申请身份”的老黄历了,那可是典型的科研线性思维。
真正高段位的移民思维,是“边走边规划,边申请边积累,边调整边翻身”。
如果你看完了这篇文章,还是云里雾里,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申,不知道从何下手,那你其实更应该找个懂行的人好好聊聊。别让信息差,成为你人生路上最大的绊脚石。
好,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。
更多美国移民信息,欢迎关注麦克斯出国官方网站,为您提供最新的、最全面的移民咨询。如果您有移民打算,我们秉持诚信和客户至上的理念,严格根据申请人的具体情况,制定专业的移民计划,切实做到项目资料最完善、申请材料最规范、性价比最优,欢迎拨打麦克斯出国7*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:400-698-3225,或微信添加小助手:maxchuguo 进行咨询,我们将为您免费制订一份专属的移民计划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