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个月,后台问EB1A排期的人明显多了。大家都在焦虑,为什么越来越慢?原来一年能走几个月的排期,现在几乎在挪蜗牛步。
很多人问我,“是不是申请的人太多了?以后会不会好点?”我每次都得停一下,想一想怎么说才能既不打击人,又不骗希望。因为这个问题,真不只是“人多”那么简单。
要讲清楚排期,得先从供需说起。美国移民的绿卡配额就是那一桶水,每年能放出去的量是固定的。
但过去几年,中国这边的申请人增长太快。研究生、博士扩招一波接一波,今年入学的PhD人数超过十五万,这么庞大的学术人群,能满足EB1A条件的人自然越来越多。需求涨,供给不变,水池就满。
有时候我会拿小学的出水进水题打比方。进水是新申请人,出水是批签的名额。如果进水比出水快,池子肯定越积越多。
疫情那几年,美国使馆关闭、审批暂停,就相当于突然把出水口拧死,积了一大缸子水。
后来放开后,短时间内清掉一些库存,看上去“排期清零”,但那是一次性事件,不可能每年都来一遍。
所以现在排期变长,其实是客观的供需失衡。
一方面,中国和印度的申请人都在暴涨;另一方面,全球EB1的配额总量没变;再加上家属系数,一个主申请带一两个家属,一下子把名额吃掉不少;还有很多NIW、工签转EB1A的“升级流”,本来是慢慢走EB2的人,也都挤到这条通道里。
这样一算,EB1A不堵才怪。
那有没有机会再变短?理论上有,但得看“出水口”和“进水口”哪个先动。从供给端看,只有两种办法:
第一,美国扩大绿卡名额。比如疫情那几年,EB类配额短期增加,才让当时排期清空。
第二,审核标准更严格,获批的少一点,积压自然减少。从需求端看,就更微妙了。如果H1B抽签继续难中、OPT延后难留,那些本来打算走工签路线的人,会被逼转向EB1A。那需求只会更高。
反过来,如果美国就业市场不景气、科研岗位缩减,可能会让申请量暂时降一点。但说实话,这个“降”,够不够抵消前几年的积压,还真不好说。
我经常对客户说,EB1A的排期,本质上就是一场抢座游戏。座位有限,来了太多人,就要排。
那未来会不会多加几张椅子?要看移民局愿不愿意调库存,也就是愿不愿意提前多发一些名额。
按我现在看到的数据估算,FY26财年(2026年9月底前)EB1大概率还是会领先EB2、EB3,属于“三条赛道中跑得最快”的那一条。
但表A可能只能走到2023年3月左右。下一个财年(FY27),如果情况稳定,或许能推进到2023年7月。
如果移民局想多发点库存,也许能往前推一两个月,比如8月或9月。反过来,如果审核收紧、配额分配更保守,那可能就停在7月,甚至更慢。
这里的计算假设也得说清楚: 每年中国大陆区EB1大概能吃到5500张卡左右;审核标准如果保持过去两年的节奏,前进速度大致如上;若审理速度放慢或RFE、NOID增多,推进节奏自然再被拉长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,我常提醒打算申请的人,不要等。越早锁优先日,越早占座。等你觉得“再准备准备”的时候,后面的人已经排到了门口。
很多人误以为排期长就不值得做了,觉得“反正都要等八年九年”。但我见过不少人,当年犹豫没交,结果两年后再看,连优先日都落后别人一年。那种心理落差,比排期本身更难受。
还有一种情况,现在排期长,但未来不一定一直长。比如如果EB2、EB3被工签政策压缩、申请人数减少,那一部分名额可能会再分到EB1上。
或者移民局改变分配算法,让部分国家释放出来的配额重新流向需求大区,那也是机会。
但这些都属于“外因”。对于个人来说,唯一能做的内因就是早点启动,早点排进去。
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——当年觉得不急,几年后发现一切都赶在末班车外。那种后悔,我懂。
所以我的建议很简单:别幻想排期会突然清零,也别被“越来越长”的情绪拖住。 要么接受它的节奏,要么提前占好位。
我自己等过多年绿卡,我知道那种心态,起起伏伏。你会有焦虑,会盯着每个月的签证公告表,希望表A能往前挪一点点。
但到最后你会明白,这个过程考验的从来不是信息,而是耐心。
更多美国移民项目信息,欢迎拨打麦克斯出国7*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:400-698-3225,或者添加小助手微信:maxchuguo 进行咨询,我们有专业的移民顾问和律师团队,专业度高,实践经验丰富,可以根据您的具体情况为您量身定做专业的移民计划,快来咨询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