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移民局(USCIS)最近公布了2025年Q3数据,信息量相当大,尤其是EB1A、EB1C和NIW这三大类职业移民的获批情况,真的是几家欢喜几家愁。
先说整体数据吧,本季度美国移民局一共收到了62,186份I-140申请,审理通过了34,794份,拒签了4,864份,还有高达170,699份案件还在排队。
这数字背后,就是无数个焦虑地刷着Case状态、每天盯着邮箱的申请人。
那具体到我们最关注的EB类移民,变化也挺有意思的。EB1A的新增申请有7471份,审批通过了3527份,拒签1769份,待审18110份。
从数据上看,EB1A整体算是稳中有升。
说实话,这个趋势也挺符合我预期的。毕竟EB1A向来是人才类移民中的“硬通货”,虽然竞争激烈,但因为申请人背景强、资料充分,获批率一直相对稳定。
尤其是咱们中国申请人,依旧是这类移民的大户。
咱们再看EB1C,这个类别的数据就明显“小众”多了。新增申请只有3731份,审批通过2634份,拒签是64份,就这拒签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是不是看了让人有点眼红?
确实,EB1C的确是EB1类别里最“稳”的项目了。
为啥?因为它本身就带有“真业务、真岗位、真调派”的天然筛选机制。
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走,得有跨国公司背景、有美国子公司、得是真实的业务需要,所以总体申请量不多,但质量高,风险小。
正因为门槛高、审核逻辑清晰,所以EB1C的获批率基本一直居高不下。可以说,这是美国移民体系里最“务实”的通道了。
然后重点来了——NIW。这个类别的申请量在Q3也不算低,新收了14538份,审批通过了5311份,但拒签却飙到了4520份。
换句话说,NIW的拒签率已经越来越“刺眼”了。很多人可能会问,为什么NIW现在这么难过?其实原因不复杂。
一方面,今年H-1B抽签混乱、PERM流程积压,让很多在美申请人转头冲进了NIW的赛道,希望通过“国家利益豁免”这条路来摆脱雇主绑定,早点稳住绿卡。
但另一方面,移民局也早就盯上了这个趋势——他们怕滥用。于是,审核标准悄悄收紧,审理周期拉长,RFE(补件)率上升。简单讲,移民局是想告诉大家:“别都挤过来,没那么容易。”
但说实话,NIW本身的设计逻辑就挺微妙的。它看的是“对美国的国家利益”,而不是个人多厉害。问题是,这个标准特别模糊。
怎么定义“国家利益”?是得发明点什么?是得获个大奖?还是只要能证明你的工作能帮美国节省成本、提高效率?很多人搞不清楚,连律师都得掂量半天。
再加上移民局对“原创性贡献”的理解越来越细,很多以前能过的案子,现在都卡在“影响力不足”上。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情况——申请人数量多了,但获批率反而降了。
不过,大家也不用太悲观。其实NIW的门槛没想象中那么可怕,只是现在要更讲逻辑、更讲证据了。
比如你是做新能源、AI、医疗、金融风险控制这些领域的,如果能拿出实实在在的行业成果报告、被引用的研究、或者证明你推动了某个技术的落地应用,那依然还是有很大机会能拿到美国绿卡的。
所以,如果你也在考虑走NIW的话,不妨早点规划,别等到H-1B抽不中、PERM卡进度才慌里慌张的找解决方案。
对美国移民感兴趣的朋友,欢迎手动添+【微信】:ymcmmshu 和我取得联系,我会安排专业的移民顾问给你做一个详细的评估,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移民途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