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有个正在准备 NIW 的客户问了我一个问题,我觉得特别有代表性。
他跟我说:“所长,我看你们发的那些获批案例,大家都有审稿经历。可我现在也就是个刚毕业不久的博士,或者还在读博,平时光是写论文就够头大了,哪家期刊会找我当审稿人啊?我又不是什么大教授。” 说实话,这个问题我被问过太多次了。
很多人卡在 NIW 这个申请上,不是卡在论文数量不够,也不是卡在引用太少,而是卡在了“审稿”这一项上。
大家潜意识里总觉得,审稿那是行业大牛、是只有教授级别的人才能干的事儿。
其实真不是这样。
审稿这东西,对于咱们做科研移民的人来说,确实是个硬通货,但它绝对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。
咱们先得明白一个理儿。为什么 NIW 或者 EB1A 这种人才类移民,这么看重审稿经历? 移民官看重的,其实不是你审了几篇稿子这个数字。他看重的是背后的逻辑。
你想啊,在这个学术圈子里,谁有资格去评判别人的工作?肯定得是同行里有一定认可度的人,对吧。
你能去审稿,就代表期刊编辑觉得你在这个领域是懂行的,是有话语权的。这是一种最直接的“同行认可”。
所以,对于咱们还没成名的科研新手来说,别管是大刊还是小刊,哪怕是开源期刊,只要是正规的,能让你去审,那就是好机会。
重点是先把这个“0”变成“1”。那么,这个“1”到底怎么来? 有的人觉得我文章发出去了,自然就会有编辑来找我。
这种守株待兔的方法虽然也有用,但效率太低了。尤其是现在大家都想快点搞定身份,你得主动出击。
我自己总结了一下,大概有这么几条路子,是咱们普通科研人最容易走通的。
第一条路,也是最顺理成章的,就是靠你发表的论文。
你发了文章,你的名字、邮箱、单位就在那个期刊的库里了。编辑在找审稿人的时候,往往会去搜最近发过相关领域文章的作者。
所以,如果你最近刚发了几篇同领域的论文,这时候你被选中的概率其实是最大的。但这里有个小技巧。
你别干等着。
你可以直接去给那些期刊的 associate editor(副主编)发邮件。
你就大大方方地写,说我是谁,我最近在你们期刊或者相关领域的期刊上发了什么文章,我对这个方向很熟悉,非常愿意为你们期刊贡献力量,希望能成为审稿人。
别觉得不好意思。编辑每天找审稿人也头疼,有人毛遂自荐,只要背景匹配,他们其实挺乐意的。
第二条路,也是我常跟还在学校里的客户说的,找你的导师。
这真的是一条捷径。你的导师,或者你认识的这个领域的教授,他们手里的审稿邀请通常是接不过来的。
你可以跟导师说一声,说你想积累点审稿经验,能不能让他把一些忙不过来的审稿机会转推荐给你,或者他在拒审的时候,在推荐名单里填上你的名字和邮箱。
这一招特别管用,尤其是对于那个“第一篇”的突破。导师的一句话,比你自己发十封邮件都好使。
第三条路,也是现在大家用得最多的,就是去找那些发文量大、周转快的期刊,比如 MDPI 系列。
我知道学术圈对 MDPI 有些争议,有的觉得水,有的觉得快。但咱们现在是做移民规划,不是在争学术地位。
对于 NIW 申请来说,MDPI 的审稿记录是完全被移民局认可的。
而且 MDPI 有个好处,它那个系统特别好注册,你上去把自己的信息填好,关键词写精准点。因为他们发文量巨大,需要的审稿人也就特别多。
我见过不少客户,注册完没多久,就收到了审稿邀请。 这就好比新手村练级,这里怪多,升级快,虽然装备可能不是顶级的,但经验值是实打实的。
还有一种办法,就是利用你投过稿的那些期刊。
不管你的文章被录用没被录用,只要你投过,系统里就有你的号。你可以登录进去,通常在个人中心或者 update profile 的地方,会有一个选项,问你愿不愿意成为 reviewer。
把那个勾打上,把你的研究兴趣关键词填得越细越好。这些路子,其实都不难,难的是迈出第一步。
我在这个行业这么多年,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。很多人在拿到第一篇审稿之前,觉得这事儿比登天还难。可一旦你认真审完了第一篇,回复得又快又专业,后面的邀请就像雪片一样飞来了。
为什么?因为编辑也喜欢好用的审稿人。
你反应快,给的意见中肯,还能按时甚至提前完成任务。编辑下次有稿子,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你。
所以,咱们在申请审稿人的时候,要把自己当成一个“靠谱的乙方”。你要展示给编辑看的,无非就是三点:
我有相关的论文发表,我懂这个行。
我对这个领域有热情,我愿意干。
我手脚麻利,绝不拖稿。
只要做到了这三点,审稿机会真的不缺。 说到这儿,我还想再多嘴几句关于 NIW 和审稿数量的关系。
因为我发现有些客户走火入魔了,觉得审稿越多越好,甚至为了凑数,去审一些跟自己领域完全不搭边的文章,或者花钱去买审稿机会。
真的没必要。
NIW 看的是一个综合的“可信度”和你的“专业轨迹”。审稿只是证据链里的一环,用来佐证你在行业内的地位。
如果你只有五六篇审稿,但是都是非常核心的期刊,而且你能拿出一两封编辑给你写的感谢信,或者那个期刊对审稿人有筛选标准的证明,这比你凑了二十篇不知名水刊的审稿要有力得多。
审稿不是为了凑那个干巴巴的数字,而是为了让移民官看到,确实有一帮同行在认可你。
我以前也以为这事儿挺玄乎,好像得混到副教授才能审稿。后来帮的客户多了,才慢慢看到规律。
那些还在读博的学生,那些刚进企业的初级研究员,只要路子走对了,稍微主动一点,攒个十篇八篇审稿,真就是几个月的事儿。
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。 有的客户审稿特别快,两个月搞定;有的客户慢一点,半年也攒够了。这都没关系。只要你在往前走,只要你在积累,这就是在给你的绿卡申请加分。
审稿这事儿,说白了,不是什么高深的玄学,它就是一条实实在在的路径。 NIW 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神话,它就是一个需要你一点点去填补细节的规划过程。
当你把这些细节都做扎实了,你会发现,那个结果自然而然就来了。
如果你对怎么写自荐信心里没底,或者不知道自己的背景适合从哪类期刊入手,也可以来问我。
我愿意把这些实操层面的经验,再给你讲得清楚一点。毕竟,路就在脚下,看清楚了再走,心里才踏实。
更多美国移民项目信息,欢迎拨打麦克斯出国7*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:400-698-3225,或者添加小助手微信:maxchuguo 进行咨询,我们有专业的移民顾问和律师团队,专业度高,实践经验丰富,可以根据您的具体情况为您量身定做专业的移民计划,快来咨询吧!